论文集

基于文化認同的兿術傳播及其效果分析——以“辛亥百壺”兩岸交流活動為例
2024/7/4 14:25:18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傅播學院教授 廖馬民博士


【内容摘要】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本文特别選取近年來“辛亥百壺”兩岸交流活動作屬一項典型案例,探討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進行兿術傅播活動的内在規律和影響效果。研究發现,《辛亥百壺》作品展示了兿術傅播諸要素及其互動關系,其相關系列活動的開展形成了一個開放性、互動性的信息傅受過程,同時也在雨岸交往中建構了文化認同,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孫中山先生的話語和精神,具有深遠的持久的曆史的文化影響力,成焉凝聚雨岸共識、增進兩岸情感和形成文化認同的重要纽帶。

【關键詞】辛亥百壺;文化認同;孫中山;兿術傅播;傅播效果

基金項目:2014年浙江省社科聯課题《國運家風:浙江民間家譜的文化價值及其傳播研究》(编號:2014B118);浙江理工大學2014年專業建設項目新聞學院共建專項(编號:XWZX);浙江理工大學非虚構創意窝作創新團隊“新媒體、新技術與新叙事”項目。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十二日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爱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軀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纪念日。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建立了卓越的歷史功勋。在海峡兩岸文化交流中,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尊重崇敬之情,可以説是完全相同相通的。在臺湾,為纪念孫中山先生,設立有專門的纪念館、研究所,并在中小學開設三民主義課程;在大陸,在各個城市往往都有中山路、中山公園等地名,表示對孫中山先生的永久纪念;每逢國慶節,孫中山先生的巨幅畫像豎立在天安門廣場中央,有學者研究指出“中國大陸黨政最高層對孫中山先生的纪念,以及對辛亥革命的纪念,都是以最高規格來進行,少有移易。”

[1]继承發揚孫中山先生的精神文化遺産是海峽兩岸之間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基礎,也是兩岸之間形成文化認同的一項重要内容。

值此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筆者特别選取了近年來“辛亥百壺”兩岸交流活動作為一項典型案例,來探討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進行兿術傳播活動的内在規律和社會影響效果。

一、“辛亥百壺”兩岸多地的系列交流活動概述

“辛亥百壺”兩岸系列交流活動,實際上缘起于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當年,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歷史,以西泠印社會員為主體的100位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包括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及王伯敏、朱穎人、吴山明、何水法等人)與江蘇宜興100位制壹工兿名師(如中國紫砂制壹大師張紅華、吴培林、邵順生、朱建偉、王福君等)搞手進行兿術創作,將濃缩了辛亥革命纪念内容或體現孫中山先生偉大思想和精神傳承的共100句名言,以丹青作品與紫砂壺工兿創作聯合表現出來,讓名言、名人、名壺三者溶于一體,鑄成了100把造型各异的紫砂壺。這一兿術作品定名為《辛亥百壺》,其創作過程也被影像完整地記録下來。與此相關的文化交流和傅播活動,可以概括為“辛亥百壺”兩岸多地的系列交流活動。

按照時間順序加以梳理,這一系列活動的内容主要有:

2011年6月3日由浙江音像出版社等拍的大型電視纪録片《丹青紫砂宜于興——當代書畫名家、制壺名師珠聯璧合同慶辛亥革命百年》在杭州宣布開機。
2011年10月10日至12日,《辛亥百壺》在香港柯達大厦《大公報》報社展出。
2011年12月9日,《辛亥百壺》被送往臺灣巡展并最终被臺湾中山纪念館永久收藏。
2012年12月28日,大型電視纪録片《一片冰心在玉壺》DVD光盤首發儀式在杭州隆重舉行,該光盤由浙江音像出版社向海内外發行的同時,浙江電視臺國際频道也同步向全世界播出。
2012年12月28日,《辛亥百壺》大陸巡回展在杭州敢動。2013年5月16日,《辛亥百壶》在深圳文博會展出。
2013年12月19日至22日,在慶祝澳門回歸十四周年之際,《辛亥百壹》在澳門會展中心隆重展出。
2015年3月31日,在江蘇省宜興丁山舉行《辛亥百壺》兿術價值評估會。

2016年3月19日,以《辛亥百壹》的歷史價值和跨界文化現象為主題的《海峡兩岸學者高端研討會》在杭州召開,來自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西泠印社、宜興紫砂研究會、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傅播學院、浙江孫中山研究會、浙江廣電集團及臺灣的相關學者濟濟一堂,在多個層面,展開學術交流和研討。

[2]這一系列的活動,事實上是以孫中山先生偉大思想和精神傅承為内容,以書畫為兿術表現原型,以紫砂壺為文化器物承載,以實物展出為互動交流方式,以大衆媒介為擴大影響的傅播機制,創造了一種不断演進的文化交流機會和文化認同建構過程。

二、《辛亥百壺》兿術傳播的要素及其互動過程分析

從兿術傅播學和文化學的理論視角看,“辛亥百壺”系列活動創造了一個兿術傅播建構文化認同的經典案例。

(一)兿術傳播要素及其互動過程的理論分析

對于一般意義的兿術傅播而言,有學者指出:“兿術傅播作為聯结兿術生産與兿術消費的中介環節,它使兿術活動完成了由兿術文本生産到兿術價值實現的完整過程。兿術的目的在于它的傅播。兿術傅播作為人類蒸術信息交流的一種社會性活動,并非處在一種封閉、孤立、静止的狀態,而是由兿術傳播諸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组成的動態過程。”

[3]對于信息傅播過程中涉及的諸多要素,早在1948年,美國傳播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在《社會傅播的结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膽炙人口的“5W”傅播模式,在描述傳播行為的過程中要回答下列五個問題:誰?説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取得什么效果?
[4]由此歸纳,主要有五大傳播要素:傳播者、信息、傳播媒介、受傅者(受衆)、傅播效果。這一經典模式,在后來的傅播學者看來主要是一種單向傅播模式,在現實社會當中,還存在着雙向傳播模式和整體互動模式。整體互動模式包括了三個系统,即人際傳播系统、大衆傳播系统和網络傳播系统。整體互動模式還包括了構成傳播活動的四大圈層因素,即核心要素、次级要素、邊際因素和干擾因素。
[5]在當今媒介環境下,人們的信息交流、交流、傳播的時空範圍已經大大延展了,在傳播的各種環節中都存在着非常活躍的互動機制。當然,在傳播過程當中,最為核心的還是無法跨越哈羅德·拉斯韋雨當年所界定的五大要素。
就兿術傳播而言,在有些學者看來,它本質上是一個“熱術傅播信息(兿術作品)的流動過程,即兿術信息在時間和空間遷徙、變動、蔓延,達到公共化或社會化的過程。”
[6]“兿術傳播既是一種過程,又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系。兿術從誕生到展現再到接受,它所涉及的領域(或稱部門)至少有以下幾類:創作、欣賞、扶植、評估、流通、領導。就局部而言,它的最突出的兩極——即創作與欣賞,是最具研究潜力的。”
[7]兿術傅播,具有符合一般信息傳播的基本特征,同時也具有其需要發揮兿術家創作創新的特色,需要欣賞者對作品的獨特感受和本質理解,才能形成兿術上的鑒賞共嗚和審美愉悦,才能形成兿術傳播的深遠影響和文化積澱。因此,熱術傅播既具有最核心的五大要素:傅播者、信息、傅播媒介、受傳者(受衆)、傳播效果,同時,在其次級要素層面強調兿術審美的互動,強調編码澤碼的互動理解與反饋,在其邊際因素中強調傳受雙方是否具有共同共通的經驗系统(思想意識、文化體驗和價值認同等)。
(二)《辛亥百壺》兿術傅播要素及其效果分析
由此,筆者進一步考察分析《辛亥百毒》這一作品和“辛亥百壺”系列藜術傳播活動這一文化現象。
首先,從傳播者的角度看,一百把兿術化了的紫砂壺,作為一個文化纽帶,其背后的兿術創作者有百名中國當代書畫篆刻兿術家,有百名宜興紫砂兿術家,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兿術傳播者的陣容。創作者能夠全情投入,這一點讓人非常感動,也特別值得研究分析。例如,《辛亥百壺》總策劃、出品人黄明先生给筆者講述過當時他們邀請吴山明先生畫孫中山先生像的故事,説是在大年三十那天,他們一行軀車從杭州趕赴海南三亞,請在哪里度假的中國人物畫家吴山明先生,為《頂天立地》壺創作孫中山先生肖像。后吴山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説:黄明當時風塵僕僕的様子感動了我。所以,就在大年三十晚上,我就幫黄明完成了心願。

其次,從傳遞和承載的信息内容看,至少有以下一些層面:一是100句孫中山先生的箴言警句。這些話包含了非常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思想理念,有的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有的具有人生智慧,有的具有人文精神,有的蕴含着遠大理想。這些話對于兩岸同胞來説,都非常熟悉,具有共同的價值認同和共通的文化意義。這些話對于兩岸同胞來説,都非常熟悉,具有共同的價值認同和共通的文化意義。

二是對于這些箴言警句的燕術性的書寫和表達,分别由各具兿術家人格特質的書畫家完成,主要是西泠印社的社員,有的人在當時還不是西泠印社的成員,但是由于其出類拔萃的成就,后來也被增選成為西泠印社社員。

三是這些書寫,有的還配有相應的給畫作品,共同展示了孫中山先生偉大的精神情懷和深邃思想的内涵,通過紫砂陶刻兿術家之手,呈現在一個個的紫砂壺上,這是更進一步的兿術創作和再現。再次,兿術傅播渠道,主要是現場展示,也有大量的影像作品加以更豐富的呈現,以及相關的新聞報道、文字、圖片及書籍。

第四,從受衆角度來看,有無數人欣賞到了這一偉大的兿術作品。從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開始等劃到制作完成,再到兩岸多地多城市巡回展出、學術交流、兿術評估等,一直到2016年,五年間參觀欣賞的普通大衆不計其数,其受衆面非常廣泛。

第五,從傳播效果分析,這一作品讓專業人士贊賞,讓一般受衆關注。對于一般的展覽參藿見衆,他們的感受主要可以通過現場采訪和事后訪談的方式直接了解,可以通過網络論壇上的討論内容加以分析,還可以從一些客觀事實加以判斷。

筆者在網络上搜索“辛亥百壺”這個關键詞,可以查到百度百科的詞條,還可以看到一些微博發布和轉發的信息,以及一些博客文章。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顧建余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上貼出來的一篇文章,题目也叫《丹青紫砂宜于興》,里面説:“2010年我參加大型紀録片《丹青紫砂宜于興》拍攝活動,我做了一款《洋桶壺》,今天拿到了書,整理了幾張照片,拿出與朋友們分享。”[8]主要是列出了壺的照片和證書,朋友有不少跟帖和回復,例如:“恭喜顧老弟又取得好佳績!”、“恭喜建余兄技兿精進!又創佳績!”從這個例子也能看出,創作者本身也分享了自己的快樂,將其當作一個榮譽。參照傳播模式中的整體互動模式可以看到,《辛亥百壺》在傳播過程中體現了人際傳播系统、大衆傳播系统和網络傳播系统的有機统一。

三、“辛亥百壺”系列交流活動的文化認同建構分析

整體互動模式還包括了構成傳播活動的四大圈層因素,即核心要素、次级要素、邊際因素和干擾因素。對于核心要素,上面已經作了簡要分析。對于次级要素,在本案例中主要強調兿術審美的互動,強調编碼碼的互動理解與反饋;對于邊際因素,在本案例中主要強調傅受雙方是否具有共同共通的經驗系统(思想意識、文化體驗和價值認同等);對于干擾因素,則需要研究分析是否存在信息的噪音及其干擾原因何在。

《辛亥百壺》的創作創造過程中,有着非常多的兿術家之間的互動交流。有着熱術家與專業賞玩者、一般受衆的互動。以《辛亥百壺》中的一件造型獨特的《中華龍鼎壺》為例,這把壺的打造者是出身宜興紫砂世家的周古梅女士,她曾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工兿美術大師高級研修班”學習深造,并于2003年榮獲“中國工兿美術學會”領發的“中國高級工兿美術師”兿術職稱資格。多年來,各地的紫砂玩家和藏家都非常喜歡周古梅制作的紫砂壺。

據報道,她的祖父周謀(1907—1986)是宜興“陶兿名人纪念堂”里的人物,曾為宜興青瓷的恢復與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周誤對宜興陶土和釉的研究達到了無出其右的水準,成功恢復了失傳近千年的宜興青瓷。家學淵源的周家,在紫砂壺用料上别有創新,周古梅與父親周平一共創的“黄金周”紫砂壺,原料為獨家研制的“黄金鍛泥”,品色與衆不同,呈現出“粗而不糙、砂而不澀、光而不亮、细而不膩”的兿術品質,恰似古玉生輝。但鲜為人知的是,周古梅祖父是黄興的侄女婿。因為有這層歷史淵源關系,居于上海的西泠印社資深社員、著名篆刻書法家吴承斌知道后,高興應邀,為《中華龍鼎壺》作壺面装飾,他虔誠而激動地揮筆書寫了孫中山當年贈黄興的名言:“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來時要共嘗。”而后,國家級高级工熱美術師陳宏林用老辣的陶刻技藜刻于壺上,壺底還鈴有西泠印社執行社長、當代著名篆刻書法家劉江先生“丹青紫砂宜于興”的印章。經燒制,一段融百年前辛亥巨人之間的革命情誼、孫中山箴言、當今頂级的西泠名家書法篆刻兿術及壺兿,就傅奇般地凝固在這把用黄金鍛泥精心制作的《中華龍鼎壺》上。[9]這段造壹的兿術佳話,可以看作是兩位兿術家的欣然互動,可以看作是兩位彼此之間對于革命先輩孫中山和黄興的敬仰之情,促成了兩位兿術家的合作。同時,這種對辛亥革命志士、革命領袖的敬仰,也應該成為能夠理解欣賞這一作品的傳者、受者及更多鑒賞者、評價者之間共通的文化經驗和價值認同。

據報道,2011年12月纪念辛亥百年之際,周古梅女士也是大陸護送《辛亥百壺》去臺的“兩岸文化交流參訪團”成員之一,她將自己精心制作,并包含着對辛亥先烈及祖先濃濃敬意的《中華龍鼎壺》親自送到臺北孫中山纪念館。[10]周古梅女士護送自己創作的《中華龍鼎壺》(《辛亥百壹》之一)去臺湾的過程,也是海峡兩岸交流的活動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具有一種典型的文化認同建構的意義。對于孫中山先生,兩岸之間可以避免政治隔関,輕松愉快地交流,彼此可以建立共通的文化情感和價值認同。孫中山先生的話語,成為凝聚兩岸共識和增進兩岸情感的纽帶。“安危他日終须仗,甘苦來時要共嘗”體現了革命戰友之間需要安危共濟、需要互相扶持、需要同甘共苦的精神。這種精神在當年孫中山和黄興之間,可以做到彼此心領神會,在今天,尤须遵從,尤其需要發揚光大。

像上面這様的例子,在《辛亥百壺》的創作中還可以列舉很多。對于文化認同的力量及其意義,《辛亥百壺》的創作團隊具有一種強烈的共識。作為《辛亥百壺》在大陸的保管者、總策劃、出品人黄明先生説:“在辛亥革命105周年即將來臨之際,我們有理由相信,誕生于2011年的學生兄弟《辛亥百壶》同室相聚、同臺亮相的時機定會到來,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目標的‘中國夢’終將會實現。”[11]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在對于辛亥革命的歷史認識上有基本共識,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點上具有共同願景,在推崇孫中山辛亥革命的先行者、領導者這一點上是具有同様的深厚感情和文化情懷。因此,通過蒸術交流,能達成文化認同和情感溝通,在文化交往儀式中增進了解和彼此關切。

總體來看,“辛亥百壺”所推動的一系列文化交流和兿術傳播活動,形成了一個開放性、互動性的信息傳受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在文化交往中和認同儀式建構,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结語

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筆者對“辛亥百壺”所推動的一系列文化交流和兿術傅播活動進行了粗略的事實回顧和理論分析。值得肯定的是,“辛亥百壺”系列活動選取了最焉生動鮮活的孫中山先生的話語作焉葵術表逮的内容,從而建構了一個雨岸交流的文化認同價值平臺。這一活動主要來自民間力量的推動,這也说明雨岸交流的文化認同基礎是廣泛而深厚的,這一基礎源自于孫中山的話語及精神所建構的文化影響力。對于孫中山先生的纪念,在大陸是具有深厚傅統和曆史淵源的,在此顺便提及一下,毛浑東早在1956年就寫下一篇短文:《纪念孫中山先生》。毛澤東在文中寫道:“孫先生是一個謙虚的人。”毛澤束在文中回憶,“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毛澤東還寫道,“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况和當前社會情况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内的外國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他全心全意地焉了改造中圆而耗费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12]

總之,繼承發揚孫中山先生的精神文化遺産,包含着海峡雨岸人民的深厚文化情感。孫中山,作属一個富有魅力、蕴含深意的文化傅播符號,將赢得更宏大更廣泛的時空影響力。今後,希望還將能涌現出更多類似“辛亥百壶”這様的文化交流和傅播活動。
【参考文獻】
[1]张海鹏,五十年来中国大陸對孫中山的紀念舆評價[J],黨的文献,2001(5)。
[2]李政、彭建華、属剑飛。《辛亥百壺》“海峡雨岸學者高端研討會”在杭召開[EB/OL]。http://zgse.china.com.cn/zxun/zhzx/2016-03-22/478211.html,2016-03-22。[3]宋建林,兿術傅播的要素及其互動過程[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9(03)。
[4]哈羅德·拉斯章爾,社會傅播的结構與功能[M],何道宽,諱,北京:中國傅媒大學出版
社,2012。
[5]邵培仁,傳播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蘇艘、方興,論整術傅播的本質[J],兿術舆設計(理論),2007(3)。
[7]杜骏飛,試論型術傅播的本質特微[J,江蘇社會科學,1997(6):152-157。[8][10]顧建徐,丹青紫砂宜于興[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6d6890102dzuw.html,2012-01-14。
[9]李政、王賀、姚晓平,記《辛亥百壺》之《中華龍鼎壹》作者周古梅[EB/OL]。http://culture.gmw.cn/2015-07/24/content_16413730.htm,2015-07-24。[11]淺談《辛亥百壺》的文化现象[EB/OL]。
http://lohas.china.com.cn/2015-10/15/content_8298336.htm,2015-10-15。[12]毛澤柬.紀念孫中山先生[J,曆史教學,19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