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集

另類的文化遺産傳承形式——論辛亥百壺與中國文化傳统
2024/7/4 14:44:36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 薛亞軍博士

【内容摘要】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本文特别選取近年來“辛亥百壺”兩岸交流活動作焉一項典型案例,探討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進行兿術傅播活動的内在规律和影響效果。研究發現,《辛亥百壺》作品展示了兿術傅播諸要素及其互動關系,其相關系列活動的開展形成了一個開放性、互動性的信息傅受過程,同時也在雨岸交往中建構了文化認同,達到了良好的傅播效果。孫中山先生的話語和精神,具有深遠的持久的歷史的文化影響力,成属凝聚兩岸共識、增進兩岸情感和形成文化認同的重要纽帶。

近年來,在國家和地方文化産業新政的激勵下,文化産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兿術品市場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爇術品除了具有欣賞、收藏和投資的價值之外,還具有較好的修身養性功能,而這正是儒家文化的基點和中心,也是中國傅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2011年,在全民族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大歷史節點,由100位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和100位江蘇宜興制壺工兿名師合作奉獻的《辛亥百壺》,融紫砂工兿、書畫藜術和國父名言于一體,通過有形之器物展示名人語録并進而表現中國傅统文化,其兿術實踐和文化探索,為彰顯中華文化精神和承继先賢遺志提供了新的可視化兿術形式,成為具有開創意義的跨界文化盛事。本文主要從“辛亥百壺”所題孫中山先生名言與中國傳统文化的關系角度對“辛亥百壺”的價值和意義進行初步論述。

作為器物文化的紫砂壺,是中國傳统文化的有機组成部分,其精湛的工兿、優美的曲線、温潤如玉的質地以及多姿多態的造型蘊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這些文化内容突出地表現在紫砂壺創制中最常見的兩種结構關系:比襯和相形。前者如國家級工兿美術師趙明敏的方圓壺,它采用宜興市丁蜀鎮黄龍山原礦底槽青紫砂泥為原料,壺身為一扁平圓柱形造型,壺把、壺嘴、壺钮則均為方器造型,把方和圓以適恰的比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剛柔相濟,方圓相生,既體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觀念,又産生了很好的兿術效果;后者如國家研究级高级工兿美術師談躍偉的西施壹,壺嘴略短,壺鈕如珠,壶把作垂露形狀,壶身與截蓋曲線相接,壶體各個组成部分的曲线圓融化合,渾然一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兿術感染力。

傳统的紫砂壺,一般都有豐富的寓意和鲜明的主題,反映着中華文化的不同方面,“辛亥百壶”也很好地继承了這一傳统。國家研究員级高级工兿美術師邵顺生所制“頂天立地壺”,其形制隱含着頂天立地的擔當精神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作者説:“用炮筒様式制作成壺嘴,代表辛亥革命打響第一槍;用九根捆綁在一起的柱子制成壺鈕,以代表九鼎,象征着權力;再用兩根柱連成壺身,叫齊心協力。把壹嘴、壺鈕、壺身連起來看,整體就是一個‘1911’的造型,用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這種制作中的象征手法是形成紫砂文化意義的重要手段。其他如國家級高级工兿美術師沈寅華的雲兔壺,壺鈕的雲兔是古人的吉祥物什,制壺時作者又在原礦红清水泥中調入段泥顆粒,因此産生了星光點點的神奇兿術效果。這些豐富多彩的象征寓意展现出強烈的中國傳统文化特色。

不過,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遣産的宜興紫砂陶制作技熱是融陶瓷、雕塑、給畫、書法、文學、金石等兿術形式于一體的综合性兿術,它所賀載和體現的中國傳统文化更多表現在其他兿術元素之中。

一般認為紫砂壺制作始于北宋,其兿術化肇始于明代供春。清代初年,紫砂壺大師陳鳴遠開始于紫砂壺蓋内鈴印并于壺底書款,從而把紫砂陶兿和傳统印學结合了起來。清代中葉的著名書畫家陳鴻毒進一步發展了紫砂壺制作兿術,嘗試在紫砂壺體题寫詩文或雕刻给畫,進而使紫砂壺這一工兿美術形式和中國傅统書畫兿術發生了聯系,又多少與中國傳统版刻兿術在實用性和兿術性的融合方面有了相似性。從此以后,作為中國器物文化代表的紫砂壺便烙上了形上文化的深刻印記,一壺在手,上有鈴印,下有款識,中間壺體上配有詩詞書畫,觀者可以直接感受到紫砂壺豐厚的文化内容和精神氣禀。“辛亥百壺”壺體有西泠印社著名書畫家所題寫的中山先生名言及刻制的繪畫作品,即對明清以來紫砂陶兿誉萃其他兿術形式的傳统的繼承,這些名言涉及中國傳统文化的多個方面,較好地反映了中國文化精神。

首先是大同社會理想和民生民事思想。

“天下為公”是我國儒家大同社會的重要標志,也是孫中山先生倡導最力的政治理念,這句話洋溢着自古及今具有雄才大略的理想主義政治家的激情,映射着世世代代具有強烈悲憫情懷的知識分子的對“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的理想社會的向往,正是在這個取法高遠的社會理想模型的大蠢下,我們的先輩們前赴后继、孜孜,始终堅持着自我道路的選擇和探索。中山先生在民主革命時期對孔子所推崇的“天下為公”三代盛世的呼吁,多少讓人想起2005年趙汀陽所提出的以整個世界作為思考單元的“天下體系”理論,也讓我們想起周有光先生在思考傅统文化時所持“站在世界看中國”主張及其“雙文化”觀點(即每個國家都生活在傅统文化和國際現代文化的雙重文化之中)。[2]也許正如傳统文化中的“天下”思想可以敵發或者幫助世界解決當下民族國家體系所帶來的日益激化的矛盾危機。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體系中的積極内容,也是孫中山先生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黄麗萍所制一帆風顺壺上題有著名篆刻書法家余正所寫孫中山箴言“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僕”,這句話可以説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民貴君輕説”“載舟覆舟説”在新的歷史階段的全新表述,是孫中山先生的創舉。“公僕”意識在共和國的執政理念中也居于重要地位。西泠印社理事、中國印學博物馆常務副馆長吳瑩题寫于翁笠壺上的中山先生名言“共和國之政治在乎民”同様也反映出深刻的民本意識。

民生思想是孫中山先生思想的核心。“辛亥百壺”所選箴言有不少就是這方面的内容,這是對傳统儒家重視民生問題精神遺産的繼承。“民生就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原動力”這句話把民生問題作為社會和政治的第一要務;“欲上充國庫,必下裕民生”這句話談的是民生和國税的關系問題,談的是孔子和孟子都很重視的一個政治話題;“建築大計劃之各式屋舍,以樂民居”這句話談的是《禮記·禮運》中“安其居”和《孟子》中“五敵之宅”的問题。我們知道,在《論語》中孔子始终把民衆的物質生活問题放在首位,他提出了“富庶教”層遞的國家行政理念;[3]孟子對于民衆的“恒産”問題也多有論述,他在回答滕文公如何治理國家時,第一句話就是“民事不可缓也”,接着大談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故;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敢,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大談税制:“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大談人倫:“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其實所談都是國計民生的大事。[4]

孫中山也提到誠信問題,他説:“矢信矢忠,始終不渝。”當誠信這一社會道德原則和規範表現在國家和政府層面就是公信力問题。春秋末期,當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時,孔子認為“足食,足兵,民信之”是政治成功的標準,子貢進一步問三者的主次順次時,孔子通過“去兵”“去食”的回答最终將老百姓的信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用現在的話説孔子實際上是把公信力作為政治的基石看待的。他所説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5]意思就是公信力都没有了,國家又如何能夠長久。這種認識在現代社會仍具有借鑒價值。

“辛亥百壺”所選的一些名言在傳承中國文化之外,也反映了民主、民權、民治及民族獨立等近代社會的新的政治訴求,是近代以來社會進步與中外文化碰撞的現實反映,也是孫中山先生思想融合中西的结果。“民權者,民衆之主權也。”(旭日東升壺)、“民權為人類進化之極則。”(壽珍掇球壺)、“今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權。”(金砂華容壺)、“大多數人有利益,社會才有進步。”(漁翁壺)、“對于世界諸民族,務保持吾民族之獨立地位”(井欄壺),這類名言的表述雖然比較口語化,但是作為社會變革和政治進步的産物,是中山先生學習西方資産階級革命的成果,也是對中國傳统政治文化的新發展。

其次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博愛誠信等價值觀念。

孫中山先生説“博爱”(頂天立地壹)、説“親愛精誠”(玉乳壺)、説“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有世界”(萬衆一心壺),他非常重視個人的道德素養和一個國家的道德水平。先生接受傳统文化熏陶,對于讀書和立志也比較看重,他是這様談立志和守志的:“立志是讀書人最要緊的一件事。”“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屬”,不僅體現了對立志重要性的認識,也表現出對儒家為了實現政治和道德理想積極進取、毫不氣馁的“弘毅”精神。我們知道,孔子之志在于“仁”,在于“道”,在于“好學”,在于“大道之行”的三代治世,在于恢復并踐行周公之道,在于通過政治教化安邦定國。他説:“苟志于仁矣,無悪也。”[6]“士志于道,而耻悪衣悪食者,未足與議也。”[7]《論語》中也談到“志”和“行”的關系,強調篤志力行的重要意義,還談到了與此關聯的守志而不降志的問题:“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8]從而把立志和人的氣節結合起來。此外,古人喜好“志氣”并提,戰國中期孟子侈談養氣 [9]、莊子説養生[10]也與立志有關。這些傳统論述對孫中山先生上引關于“志”的名言有直接影響。

在著名書畫家所題寫的孫中山先生箴言中,也有一些涉及到民族大義、國家大義的名句,充分展現了先生對傳统文化中志士仁人“舍生取義”精神的認同。“國家之強弱,人人有莫大之責任矣”(圓珠壺)、“秣属多勞,惟努力報國”(方圓壺)、“以國家為重者為國友”(辛意壺)等傳承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個人曆史責任,“個人之去就其義小,國家之存亡其義大”則继承和發展了儒家傅统對國家之“大我”和個體之“小我”之間緊密聯系的深刻認識。

這様 刻在壺體的與傅统道德有關的名言還有“親爱精誠”等(蔣建軍玉乳壺,西泠印社理事江吟題;吴春華情有獨鐘壺,西泠印社俞建華题寫)。

其三是對于真理的追求和氣節的重視。

聯合國教科文组織“一级民間工兿美術家”吴培林所制凝聚壺,壺身兩面銘刻了著名書畫家朱穎人先生的一書一畫,所書者為孫中山先生名言“夫事功在百世,而權位不過一時”,反映了《左傅》以來中國傅统文化對于事功的推崇,名人、名言、名壺三者很好地詮釋了“再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的“三不朽”傅统思想。

孫中山先生認為“真理和名譽是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東西”(西施壹,何水發先生所題),中華民族曆史绵延,歷代為國是鞠躬盡瘁、為民事舍生請命者代不乏人,國人自然保持對忠臣良將賢人先烈的崇敬之情,亦必然把名譽和氣節看的很重。“辛亥百壺”中有國家級工兿美術大師王杏軍制作的星宇壺,其上鍋刻西泠印社理事張耕源所題“浩氣長存”四個篆體大字,這是先生為黄花崗烈士題寫的题詞,是對犧牲的革命同志的致敬和纪念。

最后,在“辛亥百壺”中還有“振興中華”、“振我民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永雪東亞病夫之耻,長保中夏清明之風”這些耳熟能詳的中山名言,表現了開拓進取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美好願望和殷切期盼,這這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的源泉。

傳统思想文化中立足現實、關注現實并力圖改變現實的務實的政治智慧和雍容和順篱志有容的道德追求、書畫兿術的典雅蘊藉和傅统陶兿中簡單醇和,在“辛亥百壺”這一具有文化創新性、前瞻眼光和擔當精神的兿術跨界活動中得到完美的结合和形象的展現,從而形成了“辛亥百壺”的文物價值、纪念意義以及傳承中國傳统思想文化和歷史經驗的崭新形式。

箴言一般指規藿力諫靜的話,近似于現在的名言警句。早期人們在一些特定場所擺設某種器物以期提醒自己或警示他人的言行,比如先秦時魯國廟堂有“宥坐之器”,孔子就認為其中有“滿而覆”的為政處事道理。[11]后來人們通過鐘鼎器物上所題刻的文字、書畫作品中的兿術形象表達人生懷抱,表現生命追求,從而形成了中國傅统文化中特殊的综合兿術形式,“辛亥百壺”通過多人跨界合作的方式賦予這一傅统以當下意義。壺體上錯刻的書法和繪畫作品,以及書畫家题寫的只言片語也表達了書畫兿術家的傅统文化情愫。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一個文化事件,一组蔡術杰作,“辛亥百壺”開創了傳承傅统文化的另類形式,提供了工身美術和書畫型術團隊跨界合作的典範,不論是紫砂工兿的象征意義,書畫藜術的審美觀念,還是孫中山先生的箴言警句,其中所包含的中國傅统文化内容和近代思想資源對當今社會發展、世界文化交流不無殷發意義。

當然,通過傳统物質文化形式承載中國傳统文化内容和中山先生之民主革命精神,對于弘揚中國傳统文化,增加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同様具有廣泛的意義,對于從事兿術創造者來説,“辛亥百壺”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兿術交流平臺和跨界合作渠道。


【參考文献】
[1]《禮記·禮運第九》,《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版。下同。[2]《中華讀書報》2016.7.209版。
[3]《論語·子路第十三》,《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4]《孟子·滕文公上》,《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5]《論語·颜淵第十二》。[6]《論語·裏仁第四》。[7同上。
[8]《谕語·微子第十八》。[9]《孟子·公孫醜上》。
[10]《莊子·養生主第三》,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諸子集成,中華書局2002年版。下同。[11]《荀子·宥坐》:“孔子觀于鲁桓公之廟,有软器焉。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属何器?’守廟者曰:‘此蓋鳥宥坐之
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虚則欹,中則正,满則覆。’孔子顧高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
正,滿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愿有滿而不覆者哉!””清王先謙《苟子集解》,諸子集成版。